知青返乡行,建言献策鲤鱼洲: 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
5天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6月29日,高新区鲤鱼洲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朋友,他们是50年前下乡陪伴新中国成长的上海知青,是鲤鱼洲的亲切旧友。在中国共产党的第98个生日之际,他们回到当年的鲤鱼洲,重温那段过去的知青情怀,探寻他们的难忘记忆,畅叙鲤鱼洲的发展大计。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知青老大哥,如今已是年过花甲;曾经的小姐妹,现在已是霜眉雪鬓。容颜去了,红心依旧,热血满怀,心系于此,在他们心里,如今鲤鱼洲的这片故地,依然能激起埋藏在他们心底的浓浓乡土情怀涟漪。
重返故里,难掩深厚情
正逢雷阵雨。有段子说:风雨无阻、风雨同舟、风雨兼程赴约者,都是真正的好朋友、老朋友。
下午时分,知青们一行来到清华、北大两所分校参观。行驶途中,一位知青深情回忆当年率领全连战士战斗在抗洪第一线上:整整排成5排,手挽着手,已经写好遗书,坚定喊出“人在大堤在;人不在,大堤还要在”的豪迈誓言。今天,他们来到这里,是因为有着他们浓浓的回忆。一花一草,一树一木,皆能想起他们过往的峥嵘岁月。在这里,参天的榕树还能见证他们当年青春与热血,一件件珍贵的展品、一张张定格岁月的照片,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合影留念,热烈的谈论着那段属于自己的“青葱”年华,尽情抒发深藏内心的鲤鱼洲情怀。 建言献策,共襄发展盛
参观“两校”之后,鲤鱼洲管理处召开了“知青返乡行,圆梦鲤鱼洲”“三请三回”座谈会。知青们对于鲤鱼洲如何建设,如何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对此,上海原市政府副秘书长柴俊勇认为,要充分利用清华、北大两所分校不可复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资源,发掘历史人文,结合鲤鱼洲的土地优势和生态优势,重新考虑鲤鱼洲定位,把鲤鱼洲打造成为南昌市的一个亮点和品牌,以“对党的恩情、对群众的热情、对事业的激情”的态度建设鲤鱼洲。 知青、原南昌市副市长罗慧芬说:“我是第三次来鲤鱼洲,对这里有感情,鲤鱼洲作为三面红旗(党旗、军旗、国旗)之地,在全国也找不到,这是不可复制的资源。一定要站在政治高度,要注重保护好原生态的东西,挖掘‘人’身上的历史与文化,这个非常重要。” 在这块面积占55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的神奇的土地上,50年前,有着一大批南昌知青、北大、清华江西分校和上海知青等先后来此务农锻炼,百余名院士、泰斗来过这里接受锻炼,先后走出彭珮云、厉以宁等知名政府官员和学者。 夕阳下,鲤鱼洲场部社区林荫道上,出生在鲤鱼洲的人们在林荫道上悠闲散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以清华、北大分校为首的知青们留下的宝贵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到鲤鱼洲的土地中,载入发展史册中。
供稿:王家敏 编辑:熊卓青 编审:冯丽
本次知青返乡行活动引起了省委领导的高度重视。30号上午,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施小琳亲切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施部长指出,当前,江西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团结一心、感恩奋进、久久为功、奋力拼搏。感谢上海知青当年为江西发展做出的贡献,希望知青和专家们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帮助江西的发展,共同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江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热忱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
省领导接见后,上海代表团一行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乘高铁回到上海,结束了难忘的圆梦之旅。
南昌县(上海)商会会长梅建新,执行会长兼秘书长谌祖桂,执行秘书长熊国龙全程陪同并参加了系列活动。
|